-您的健康護理專家

認知障礙症 dementia

<緊急尋人:走失時戴藍色帽,穿上衛衣,外穿卡其色棉外套及藍色羽絨背心, 白色頭髮,家人十分擔心及憂慮,因為張伯伯本身患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不認得回家之路。 > 我們經常在網上/社交媒體上看到這些向街坊求助訊息

因為疾病纏身、欠缺照顧,不少中老年人也要入住院舍,護老院成為了他們的「家」。而患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的老人更為孤單,能夠陪伴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患者走到人生最後一程,同行艱難的日子,對於患者和照顧者都是一大挑戰。

不少人誤將病徵當作為正常老化的現象,因而令患者錯過接受診斷和治療的黃金期。大家亦會誤以為只有長者才有機會患上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雖然,認知障礙症患者主要為65歲以上年長人士,但亦有65歲以下人士確診認知障礙症的案例。而醫學上將65歲前病發的個案稱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

不同類型的認知障礙症對大腦影響的部位及程度各有不同,而且,即使患上相同類型的認知障礙症,症狀受患者的性格、生活環境、照顧者的照顧方式等因素影響,而令認知障礙症的病情發展亦因人而異。因此,我們需要從患者角度出發,了解認知障礙症如何影響他、以及怎樣幫助他和其家人。

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的病患之統稱;也是一種因腦部功能喪失而出現的疾病,它會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例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會逐漸失去﹔有些病人也會有抑鬱、幻覺或人格改變的病徵。
 
健康正常的腦部裡,神經細胞是利用神經傳導物作溝通,其中乙醯膽鹼對學習和記憶擔當著很重要的角色。在腦部循環的乙醯膽鹼分解酶是一種酵素,作用是分解乙醯膽鹼來管理及控制訊息的傳達。在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腦部裡,乙醯膽鹼的濃度是異常的低。引致腦部的神經細胞之間失去連接,信息因而無法傳遞,令這些細胞無法負擔記憶、學習和溝通的職責。一般患者經確診後,平均可生存八至十年﹔有些患者退化較快﹔有些卻可在確診後生存達二十年之久。

70歲以上長者最受影響

估計70歲長者患病率:

每6位女士便有1位


每10位男士便有1位

資料來源:http://www.dh.gov.hk/tc_chi/press/2006/061013.html (updated to 1 Jan 2017)

知障礙症可以按不同病因分類,常見的有
阿茲海默氏症 (Alzheimer’s Disease) 74%
血管性失憶症 (Vascular Dementia) 22%
其他失憶症,如腦部前額顳葉病變 4%

 

健康正常的大腦擁有無數的神經細胞,它們利用神經傳導物件溝通,其中的“乙醯膽鹼”對學習和記憶尤其重要。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大腦內會出現病變:

  • 壞的澱粉樣蛋白累積在神經元之間,形成類澱粉斑 (Amyloid Plaques)
  • 神經細胞內的蛋白(Tau)出現異常,形成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這些病變最終使神經細胞死亡,腦部結構也出現萎縮。

圖片顯示阿滋海默氏症患者的腦部各部位出現萎縮,包括大腦皮層、腦室、語言區以及記憶區

甚麼人較容易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可以發生在任何人士身上,但有下列風險因素者,患上此病的機會可能會增加﹕

  • 年歲愈大
  • 有認知障礙症家族史
  • 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壓,高血脂等)
  • 糖尿病
  • 腦損傷歷史
  • 飲酒過量

不同階段的症狀

認知障礙症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影響、而且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以下是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常見症狀*﹕

早期 第一至第二年,中期 第二至第五年,晚期 第五年後

[早期]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是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而難以察覺
第1-2年
  • 失去短期記憶
  •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 學習新事物及跟隨複雜指令感困難
  • 判斷力減退
  • 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中期]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
第2-5年
  • 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
  • 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
  •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晚期]

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
第5年後
  •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
  •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
  • 需要長期照顧
  • 生理時鐘混亂
*資料來源:Prince, M.(2009).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09. London: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診斷及評估

認知障礙症患者會由醫生透過病史及身體檢查確診(例如血液測試、腦部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等)。醫護人員除詢問病史和身體檢查外,也會進行精神狀態檢查。
醫護人員亦會進行一些檢驗以幫助確定是否有其他可能造成認知障礙症或使病情變得更壞的疾病。包括:
  甲狀腺疾病、腦腫瘤、慢性病感染、維生素缺乏症、藥物中毒、嚴重抑鬱症

 

預防

護腦貼士

大多數造成認知障礙症的原因是無法預防的。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健康飲食和定期運動,可以減少由中風引起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雖然暫時未能根治,但若能在生活上關注護腦,保持大腦的健康,將能有助減低患病的機會。
以下是十個簡單有用的護腦貼士:

1. 常用腦袋2.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3. 養成運動習慣4. 社交活動5. 心境開朗6. 充足睡眠7. 遠離煙酒8. 注意體重及血壓9. 定時進餐10. 保護大腦免受外來撞擊

1. 常用腦袋

近年,不少研究顯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參與不同類型的興趣小組和活動,多動腦筋,將有助延緩腦部退化的速度。故此,「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不妨多到居所附近的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參加活動,藉以擴闊生活圈子、培養興趣和嗜好。
 鍛鍊腦筋的遊戲,例如:打麻將。知識學習的活動,例如:閱讀、繪畫。多做運動,例如:參加太極班、舞蹈、健康操、游水等。多參加義務工作,認識社區。擴闊生活圈,多與朋友見面和互動。

2.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促進大腦健康的營養素
日常飲食必須讓大腦攝取充足的營養,均衡選擇食物和份量至為重要。各類食物所含的營養不同,長者可依從健康飲食金字塔進食各類型的食物,以吸收不同的營養素,供應大腦及身體所需。

雖然坊間有各式各樣的營養補充劑,如各種抗氧化物、維他命、奧米加3脂肪酸補充劑等聲稱可預防或改善認知障礙症,但現時並沒有研究足以證明服用補充劑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認知障礙症。
 圖片為長者健康飲食金字塔。穀物類:3至5碗。蔬菜類:最少3份。水果類:最少2份。肉、魚、蛋及代替品:5至6兩。奶類及代替品:1至2份。油、鹽、糖類:吃最少。流質飲品:6至8杯

*資料來源:長者健康飲食金字塔,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食物中的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

主要食物來源
五穀:如粥、粉、麵、飯、餅乾、麵包,
根莖類蔬菜:如薯仔、番薯、粟米、蘿蔔

功用
碳水化合物提供熱量,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

蛋白質

主要食物來源
肉、魚、海鮮、蛋、豆腐、豆類

功用
蛋白質是細胞生長及修補的重要元素,幫助製造腦神經的傳導物質及保持身體肌肉量

奥米加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

主要食物來源
鰽白、鮫魚、三文魚、沙甸魚、吞拿魚、銀鱈魚、比目魚、鱸魚及海鮮如蠔、青口、蝦
亞麻籽油、芥花籽油、黃豆油、亞麻籽、黃豆、合桃、杏仁

功用
奥米加3脂肪酸有抗氧化功效,預防細胞發炎,有助保持心血管、神經系統及腦部健康

纖維

主要食物來源
燕麥、蔬菜、水果、豆類、菌類如冬菇、木耳、藻類如海帶和紫菜

功用
含豐富纖維的食物有助控制血脂和膽固醇,減低患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機會

抗氧化營養素:維他命A﹑C﹑E

主要食物來源
蔬菜、水果、果仁、全穀麥類

功用
抗氧化營養素能消除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保護腦神經及細胞,亦有助保持心血管健康

維他命E幫助製造細胞膜,保護腦神經及細胞

維他命B6、葉酸維他命B12

主要食物來源
維他命B6:奶、肉、魚、綠葉蔬菜、全穀麥類

葉酸:肝臟、綠葉蔬菜、豆類

維他命B12:奶、肉、肝臟、魚、蛋

功用
維他命B6幫助製造神經傳遞物質

葉酸、維他命B6和B12保護腦神經線及細胞,亦有助改善記憶力

認知障礙症患者常見的飲食營養問題

  • 食慾下降
  • 味覺減弱/變化
  • 忘記進食
  • 使用餐具有困難
  • 咀嚼困難

促進食慾和食量的營養建議:

(一) 按言語治療師建議適當選擇食物質地及稠度 (包括碎餐、糊餐等);需要時加適量的凝固粉來調節稠度

(二) 促進食慾及食量

  • 少食多餐: 只吃三餐未必能吸收到足夠的營養,所以需要在餐與餐之間增添小食
  • 在長者胃口良好時 (多數是早餐及午餐),提供高能量食物,如牛奶麥皮、薯蓉、布甸、忌廉湯
  • 家中可常備即食小食,方便隨時食用
  • 清湯和飲料等流質可在餐與餐之間飲用,避免在正餐時飲用大量水份而影響胃口
  • 選用天然調味料及不同顏色的食物配料,以增加餸菜的色香味

(三) 增加食物熱量及蛋白質

  • 煮粥或麥皮時加入肉碎、魚、豆腐、腐竹、蛋花
  • 煮老火湯時用肉碎及加入高澱粉質食物如薯仔、紅蘿蔔、南瓜、豆類等
  • 烹調時適量增加煮食油

(四) 營養補充品

  • 按營養師建議加入營養補充配方以增加蛋白質及熱量

(五) 適當地放寬飲食治療限制

  • 適當地放寬餐飲的限制,適量運用病人喜愛的食物(如傳統的食物、湯水較濃味的食品等)有助增加食慾

(六) 提供足夠時間給患者進食及從旁幫助

  • 安排寧靜進餐環境,避免在用餐時進行任何活動,減少干擾
  • 為患者預備食物及提供簡單餐具 (如叉、湯匙)協助用餐
  • 注意食物溫度
 

3. 養成運動習慣

運動可以刺激腦部,讓人產生愉悅、滿足感,減緩神經細胞流失的速度。養成運動的習慣,例如每天步行三十分鐘。即使只是散步、爬樓梯或做家務,同樣有健腦作用。除此之外,氧氣和「葡萄糖」是腦部最基本的必需能源,所以運動不但增加血流量到腦部,還可增加血的供應量。

 

4. 社交活動

多參與社交活動,避免人際孤立或退縮。文獻證實,常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往來的互動者,除延遲心智衰退外,壽命也會較長。

 

5. 心境開朗

研究發現,長期處於壓力荷爾蒙下會造成神經元的大量死亡,導致腦部海馬體等區域的萎縮。因此應該學習壓力調適的知識及技巧,如練習放鬆、正向思考和自我肯定等。

 

6. 充足睡眠

每天維持足夠睡眠時間,同時需保持良好睡眠品質與環境。若無法充分休息,大腦的疲勞難以恢復,記憶力及注意力等功能受損,中風機會亦隨之增加。

 

7. 遠離煙酒

不要抽煙、酗酒與吸毒,以免破壞腦部生化機制的平衡,引發器官和身體組織的病變。

 

8. 注意體重及血壓

避免吃肥膩食物以防止患上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以上疾病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應隨時留意自己的體重、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指數是否在標準範圍,必要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切勿輕視其併發症對大腦的潛在威脅。

 

9. 定時進餐

三餐依時進食可以減少腦部營養不平衡的情況。一些研究指出「肚餓」的感覺會引起煩躁,情緒不安的反應。研究亦指出,吃早餐能幫助集中精神,因為腦細胞是依賴葡萄糖作燃料,經過一晚休息後,血液中的葡萄糖會較低,因此養成進食早餐的習慣對維持腦部健康亦非常重要。

 

10. 保護大腦免受外來撞擊

保護頭部腦袋,降低大腦遭受意外傷害的風險。

 

資料來源: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 –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手冊

認知障礙症的管理方法可分為:

1. 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概念

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治療目的是取決於導致認知障礙症的原因和控制症狀,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留院一段短時間。而認知障礙症的病情亦可以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社交活動、智力訓練及藥物等方法減緩衰退速度。 

2. 治療目標

  • 減慢腦部衰退過程
  • 舒緩病徵
  • 盡量維持生活質素
  • 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3. 治療開始時間與患者能力的關係

隨著病情發展,較早接受治療的患者在認知能力表現上比較遲接受治療的患者有較大的分別*。原因是已損失的腦部功能無法逆轉,因此治療必須要盡早開始,才能有效推遲病情惡化。
 

另外,如需要藥物治療,早期高劑量治療比低劑量治療對病情有較佳的控制*。即使病情會隨時間而惡化,亦可讓患者在整個治療期間得到最大的治療效果。所以,醫生有機會按病情調較藥物劑量達至理想水平。

  *資料來源:Small G and Bullock R. Defining optimal treatment with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1; 7:177-84.

切換內容

藥物治療有兩大類:分別是針對認知障礙症藥物和精神科藥物。醫生會按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的嚴重性、認知障礙症的種類和階段、患者的身體狀況等來處方。藥物治療的時期和劑量,會因人而異。醫生會定時覆檢,會以最低的有效劑量和合適的治療療程來處理症狀,從而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針對認知障礙症的藥物除有助延緩認知障礙症病徵惡化, 亦能減少行為混亂。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如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通常用於初期至後期認知障礙症的患者。穀氨酸酯抑制劑,如Memantine,通常用於中期至後期認知障礙症的患者。
 

常用治療認知障礙症的藥物及其比較

類別 藥名 藥理 副作用
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ChEls) Donepezi (Aricept)l 抑制腦內部乙醯膽鹼的分解 暈眩、肚瀉、嘔吐、胃口欠佳、失眠肌肉抽筋、腸胃不適、哮喘、慢性氣管炎、小便頻密、心律失調
Galantamine (Reminyl)
Rivastigmine (Exelon) 抑制腦內
  • 乙醯膽鹼
  • 丁醯膽鹼
的分解
穀氨酸酯酶抑制劑 (Memantine) Memantine (Ebixa) 通過抑制腦內部谷氨酸的傳遞,避免神經細胞過度刺激 心理緊張、失眠、肚瀉、頭痛幻覺、咳嗽、疲倦


現時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有口服式及藥貼式,藥貼式的藥物經皮膚進入身體,有助穩定地吸收藥物,減輕常見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和胃口欠佳*。另外,減輕副作用有助病人用藥的依從性及幫助醫生調節藥物份量至理常水平, 控制病情,但藥貼式亦有機會出現皮膚敏感現象,如痕癢,紅印。 藥貼式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是每日一貼的。每天更換藥貼時,照顧者應記緊移除舊藥貼才使用新的,更要每天更換使用藥貼的位置。

精神科藥物可幫助控制情緒症狀,醫生會按患者的症狀處方鎮靜劑、抗抑鬱藥、抗焦慮藥等。但此類藥物有機會令患者的認知能力受損,亦可能增加跌倒的風險。 服用藥物後,照顧者除留意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有否改善外,亦需要觀察有否副作用。如發現有副作用或情緒行為問題升級,應盡早向醫生求助,切勿擅自停服或調較藥物劑量。
 
  *資料來源:Winblad B, et al.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7;22:456-467. http://www.mims.com

認知障礙症的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是同樣重要。

很多學術文獻已證實多種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包括﹕認知訓練、現實導向、確認治療、多感官刺激及其他心理行為治療等,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減慢患者各方面機能的退化和提升生活質素。

透過非藥物治療的方法,以多元化的活動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合適的訓練和有意義的活動,從而保持大腦刺激延緩退化速度。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訓練,使患者在身體,情緒及社交方面得到全面的照顧,改善生活質素。

  
  • 現實導向

    是透過一些特別的技巧或方法進行治療。運用環境提示幫助接收現實環境的訊息,減低精神混亂,幫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上達致最高功能,保持與現實接觸,避免脫節。

  • 懷緬治療

    懷緬活動容易融合於生活及日常交談,可藉個別面談或小組分享進行。使用患者昔日熟悉的物件(如﹕舊相片、衣服、音樂、書籍……等)鼓勵患者有組織地回想及討論往事來增強患者的信心,以及促進與別人溝通和交往。

  • 感官刺激治療

    因為認知障礙症病患者神經元的損壞及感官功能退化,他們難以理解周圍環境,提供合適的感官刺激,如展示一些有意義及熟悉的氣味、動作、感覺、視像、聲音和味道,可減少他們的焦慮和混淆。

  • 記憶訓練

    記憶力衰退的原因是大腦中的海馬體受損,我們從不同的活動去鼓勵患者學習方法去延遲記憶力衰退。如閱讀、打麻雀、打紙牌、棋類活動或觀看喜愛電影等。

  • 美勞與手工藝製作

    患者從簡單的步驟完成製品,令他們感受到製作的樂趣及成功感,從而增加患者的自我價值。患者亦能從活動中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感受。

  • 生日會、節日慶祝及戶外活動

    藉著不同節日活動及生日會,聯繫小組患者及照顧者,活動中心他們可以互相支持和關懷。使他們感到被重視及愛惜。

物理治療

(一) 早期及中期

1. 保持肢體活動能力和步行
早期及中期患者仍可活動自如,適當的運動可幫助患者保持體力和四肢活動的幅度,增加肌肉量及促進手腳協調,從而提升生活質素。因患者記憶力減退,患者與家人可制定運動時間表,提醒患者定時運動。


2. 助行器的使用
中期患者的步行能力會逐漸減退,經物理治療師評估後,運用合適的助行器協助患者步行運動,可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減少跌倒。

(二) 晚期

晚期患者會失去完全活動能力。照顧者應學習正確扶抱技巧,以及為患者作適當的關節伸展。可預防關節僵硬及促進患者活動功能。詳情家屬及照顧者可向物理治療師查詢。

職業治療

職業治療師在記憶診所擔當的角色是協助病人及照顧者減低因記憶問題所帶來的困擾,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令病人保持日常生活的獨立能力,讓生活更愉快。

1. 治療師替病人作出專業的認知能力評估。

2. 指導照顧者對病人正確的溝通技巧,並對生活程序的編排作出建議。
 
3. 作出改善家居環境的建議,從而減輕病人的功能障礙,提升家居安全。
 
4. 指導照顧者協助病人進行合適的記憶訓練及懷緬活動。
 
  1. 常見問題及照顧提示

患者在生活上一般會出現失禁、容易摔跌、進食、溝通及行為問題。亦可能引致某些併發症,包括被照顧者虐待和感染等。

摔跌/失禁/進食/溝通行為問題/重覆行為表現/暴力表現/家具安全與護理

摔跌

患者跌倒是一個頗為普遍的問題。跌倒後,輕者會引致患者受傷骨折,嚴重會傷及腦部,造成中風、癱瘓或引致死亡,所以此問題不容忽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跌倒的主要成因

  1. 腦部退化而造成的肌肉痙攣,減低活動能力及平衡能力,增加跌倒的機會
  2. 視力有問題或眼疾
  3. 視力有問題或眼疾
  4. 穿著不合身的衣物和鞋
  5. 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如:
    • 姿位性低血壓
    • 身體僵硬而造成活動困難
    • 嗜睡
  6. 環境因素
    • 潛伏於家居的危險
    • 潛伏於室外的危險

預防跌倒的注意事項

  1. 適當的物理治療,進行平衡力運動、舒展運動及肌力鍛練運動,能增加患者的平衡及活動能力,減低跌倒的機會。
  2. 選用適當的助行器具,能協助增加患者的活動能力,如有需要,可向物理治療師查詢
  3. 為患者安排有規律的生活日程,減輕混亂的情況
  4. 協助患者參與有興趣的活動,減少遊走的傾向
  5. 用夜明燈指引他們上洗手間的路線,或床邊放一個便盆或尿壺。
  6. 配戴合適的眼鏡或尋求醫生治療可根治的視力的問題
  7. 使用清晰及用較大字體的指示牌,讓患者容易尋找地方和物件。
  8. 穿著稱身的衣物、舒適及防滑的鞋,褲腳長度適中,避免穿著拖鞋。
  9. 密切留意藥物對認知障礙患者的副作用,如:
    • 姿位性低血壓
      如患者在轉移身體位置時,特別由坐至站立容易感到頭暈,應提醒患者做轉移時要緩慢,以避免因頭暈而跌倒。
    • 身體僵硬
      身體僵硬會減低平衡能力,容易跌倒。若有這情況,應告知醫生,從藥物上幫助病人,並參照物理治療師教導,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
    • 嗜睡
      認知障礙症患者在嗜睡的情況下,集中力和對環境的判斷力會較低,會最容易跌倒,家人應多加留意。若嗜睡情況嚴重,應告知醫生。
  10. 環境
    室內﹕
    • 使用防滑不反光地板,濺濕了要立刻抹乾;地板和傢俬顏色的對比要強烈
    • 減少用門檻,其高度最好是一英寸,顏色亦要與地板不同
    • 坐廁高度適中,需要應加設扶手
    • 傢俬選擇要沒有尖角,穩固而不閉給患者推倒; 擺設傢俱要固定位置,因患者在熟悉的環境較為適應
    • 電線及電話不要橫放在地上
    • 家居用品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避免患者攀爬取物

    室外﹕

    •  上街時,要留意街上行走的小朋友、行人、跑步者及踏單車的人士,以免推倒患者
  11. 據研究顯示,認知障礙症患者較易形成骨質疏鬆症,增加因跌倒帶來骨折的機會。

失禁

容易使患者及家屬感到尷尬,亦會引致皮膚受損。
主要原因包括﹕

  •  生理方面,如泌尿或排洩系統問題
  •  找不到或無法辨認廁所
  •  未能及時脫下衣服如廁
 建議改善方法
  1. 以魔術貼代替拉鏈或鈕扣,男性患者宜選擇寬鬆的內褲。
  2. 為患者安排定時排尿習慣,小便後,給予鼓勵與讚賞。
  3. 在家張貼提示廁所方向的標記。
  4. 在廁所的門口貼上廁所標誌; 於廁板上貼上顏色膠紙作提示,方便患者辨認坐廁位置等。
  5. 若進食不到足夠的以纖維或缺少運動,便容易產生便秘,以致失禁。因此要飲足夠水份、多吃蔬果和穀類食品。
  6. 護老者應向患者清楚解釋失禁的原因,可避免他感到尷尬,切記不要責備他。
  7. 為避免弄污傢俱,應選用可清洗的蓋套,在床褥上可加上一層薄膠套。
  8. 如有需要,可使用輔助工具如尿壼,便椅及成人紙尿片或紙尿褲。
  9. 進食

伴著病情的進展,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亦會受到影響; 常見的進食問題有﹕

  •  忘記已進食而不斷索食
  •  忘記怎樣使用食具而食的一團糟
  •  咀嚼或吞嚥有困難
  •  忘記喝水以致缺水
  •  專注力弱忘記進食步驟
吞嚥有困難徵兆
  1. 口腔不清潔
  2. 進食時不專心
  3. 食慾下建,體重下降
  4. 進食時間增加
  5. 食物殘留在口腔內
  6. 不停咀嚼
  7. 忘記進食步驟
  8. 進食後說話含糊不清
  9. 流口水
  10. 吞嚥時出現咳嗽、氣喘
怎樣改善進食能力
  1. 確保口腔清潔
    • 緊記餐前確保假牙已佩戴穩妥,餐後要檢查口腔內有沒有食物殘留,並清潔口腔及牙齒
    • 維持早晚刷牙或浸洗假牙的習慣
  2. 環境輔助
    • 患者容易分心,所以需要安排寧靜的進餐環境,減少干擾,如途人/電視聲浪等
    • 可用顏色對比鮮明的餐墊以協助辨認餐桌上的餐具
  3. 選擇合適的餐具
    • 簡化餐具
    • 患者容易有誤認物件的情況,所以可選擇淨色或簡單圖案的碟和碗,免患者誤認餐具有異物
  4. 合適的坐姿
    • 頭部正中,下頷微微向前,如有需要可諮詢言語治療師正確的進食方法及技巧
    • 背部挺直; 若患者未能自行坐,請諮詢職業治療師是否需要使用輔助器具
  5. 如患者食慾下降,可增加食物種類及質感,吸引患者進食
    • 選擇不同顏色食物
    • 較濃氣味/味道的食物如洋蔥(需留意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糖尿/高血脂等)
    • 可選擇甜味,或按患者喜好,調校冷熱溫度
    • 有些補充營養奶粉適合一些過瘦或吸收能力不良的人使用,但需諮詢護士/營養師
  6. 留意進食速度及份量
    • 小口進食,以小匙羮控制每口進食份量
    • 若需餵食,速度不要太快,亦不要催促
    • 可使用一些增加液體濃稠度的產品,以改善吞嚥困難情況,但須諮詢治療師
  7. 提示進食步驟
    • 進食前時必須向患者解釋現在是進食時間
    • 給予口頭提示或示範如「拿起匙羹、舀飯、放入口」
    • 若不果,可給予動作提示如拍拍他的手臂或指一指匙羹
    • 若無效,可捉著他的手直至將匙羹放到嘴邊,練習幾次後觀察患者是否能自行進食
    • 如完成以上步驟患者皆未能自行進食,便給予餵食
    • 餐後謹記檢查口腔內有否食物殘留

便秘

  •  嚴重的便秘可能引起躁動不安等情緒,影響睡眠,甚至昏亂,要正視便秘問題
  •  培養患者良好的排便、進食及運動習慣。選擇吃纖維高的食物,如全榖類,水果和蔬菜等

體重過輕/重

  •  可能是飲食失調的一個警號,家人要留意患者是否已經不能安排餐膳或忘記進食時間,又或者有情緒問題。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以便及早介入治療
  •  暴飲暴食是因為患者喪失了時間觀念和飽餓的認知,家人可預先安排患者的餐膳,小心選擇及放置家中的食物及數量

若出現以下行為,須採用適當的處理技巧:

  • 躁動或拒絕進食
    不要餵食,可用活動分散其注意力,待冷靜下來後才繼續
  • 忘記或不停索食
    不要爭辯,可用時間表紀錄進食或安排少食多餐及健康小食

溝通

患者在記憶、理解、語言表達及社交能力的衰退都直接影響他們的日常溝通能力。照顧者在認知障礙症各階段中,需留意患者的語言能力退化程度,提供合適的協助。

初期

  •  患者與人交談出現困難,難以表達自己意思。
  •  難以用適當名稱去形容物件,但用詞不適當時,患者通常能夠自我糾正。
  •  經常使用空泛的語句去代替人物/物件及地方的名稱,例如「我去嗰度囉」、「我食緊啲嘢」、「我同嗰個人去街」等。
  •  經常使用一些「口頭禪」,例如「係咁架啦」、「你話點就點啦」、「好難講」、「無所謂啦」、「唔清楚」等。

中期

  •  未能以完整句子表達自己。
  •  失去說出人物/物件名稱的能力,特別是一些抽象的名稱。
  •  可能失去說話時聲音及語調運用的能力。
  •  在詞語使用上出現混亂,例如將「糖」誤說成「鹽」,將「女兒」誤說成「媽媽」。
  •  間歇性地出現有條理的對話,或者患者會忽然說出一些久已遺忘的事情。
  •  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能力可能會消失。例如患者的母語為英語,青年時期來港後,才用廣東話為第二語言,在這種情況下,說廣東話的能力會較易衰退。

晚期

  •  表達語句時失去文法。
  •  可能喪失語言能力,甚至不會說話,或只發出難以理解的聲音。

如何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

溝通是包括語言和非語言兩種方式的,透過適當的溝通技巧,耐心的態度去聆聽,採用合適的表達方式;患者可感受到外界對他的支持,從而減少無助或挫敗感。

  1. 留意周圍的環境,嘈雜的環境會阻礙接受訊息的能力。
  2. 如發現患者的聽覺或視覺有障礙時,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3. 首先向患者作自我介紹。
  4. 以患者慣用的名字稱呼,但須徵得他/她同意。
  5. 談話是採用簡短及淺易字句,說話時速度適中、咬字清楚、語調平和及盡可能用他熟悉的方言。
  6. 嘗試以當日發生的事情、人物、地點、天氣等作為談話的開始。
  7. 選擇患者熟悉的話題,保持對話流暢。
  8. 向患者發文之題目,可附帶一些選擇。例如:「你在香港抑或中國大陸結婚?」。
  9. 給予患者充裕時間回應問題,患者回答時,給予即時鼓勵如微笑和口頭讚賞等。
  10. 應耐心地聆聽患者的說話。
  11. 嘗試了解患者一些「語意不清」語句的真正意思。
  12. 當對方找不到適當用語或應對出現困難時,不宜即時作出糾正,以免令對方難堪,可作出提示或轉換話題。例如在回應時說:「你剛剛提及曾經去過…」可讓患者填補未完成的句子。
  13. 在適當時展示幽默。
  14. 避免以命令方式與患者溝通和爭論;用較大聲調時,會令其感到被「呼喝」。
  15. 多採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的非語言方式與患者溝通。但須注意以下幾點:
    • 照顧者的關懷及平和的態度,可促進非語言溝通
    • 面向患者,保持眼神接觸,留意患者溝通時的情緒表現及反應
    • 身體接觸可有效地表達對患者的關懷和愛護,如用手輕拍長者肩膊、手臂等,但須注意有些患者或不喜歡這種方式
    • 以手勢和身體動作輔助表達談話內容,如招手代表歡迎,揮手代表再見
    • 如患者聽覺有問題,但仍有一定閱讀能力,可用書寫方法和他/她溝通

行為問題

在認知障礙症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在疾病進程的某一階段會出現思維和行為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症狀是自我疏離、食慾改變、思維異常、容易焦慮或情緒激動。其他包括具攻擊性或重複的動作、叫喊、遊蕩、抑鬱、多疑、妄想和失眠。

重覆行為表現

患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而行為的本身亦反映出他缺乏安全感。千萬不要生氣和責備患者,可嘗試叫他做別的事情來轉移他的注意。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不予理會也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法。

暴力表現

患者過激的反應有時會引致暴力行為,其對象有時甚至會是護老者或家人。照顧者應該保持鎮定,千萬不要以暴易暴;並嘗試轉移患者的注意,找出導致暴力表現的原因:是否因為手頭上的工作困難?或是對某人不滿?如果暴力行為重覆出現,便要與醫生商量,考慮以藥物控制病情。

家具安全與護理

智力衰退影響認知障礙症患者記憶、思考和判斷能力,以致出現生活起居混亂的情況。照顧者若能提供一個既安全簡潔又有環境提示的家居,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和家居安全。

  1. 地板
    • 保持乾爽,採用淨色、防滑及不反光物料
  2. 照明
    • 確保每處地方都有足夠的光線
  3. 睡房
    • 以患者熟悉的個人物品佈置房間
    • 物件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避免爬高或蹲下取物件
    • 可安裝夜燈和指示牌協助患者於晚間找尋廁所方向
  4. 走廊
    • 電線要整齊綑好避免外露
    • 確保通道暢通無阻,不要擺放地毯
    • 台階和門檻要清晰顯示,或盡量避免使用
    • 安裝合適的扶手
  5. 大廳
    • 家具要固定擺放,勿隨意改動位置,盡量騰出空間
    • 選擇邊緣圓滑的傢具,避免使用摺枱或摺櫈
    • 於當眼位置擺放月曆及時鐘
    • 電話旁放置常用電話號碼紙
  6. 廚房
    • 危險物品(如消毒劑、清潔劑、利器等)要鎖好
    • 煮食後關掉爐具總掣
    • 建議患者在照顧者陪同下使用廚房
    • 若患者經常表現混亂或有胡亂進食的問題,應把廚房門鎖上
  7. 門窗
    • 大門經常上鎖,安裝開門響鬧裝置、隱蔽的門鎖或密碼鎖。在家裡的門上貼上「停」字牌,提醒患者
    • 門與牆上均髹上相同的顏色,但患者經常使用的房間門可用特別顏色或熟悉的物品以辨識
    • 安裝固定的窗花,或把活動式窗花鎖好
  8. 浴室及廁所
    • 用防滑地磚,地面要經常保持乾爽,安裝合適的扶手
    • 使用恆溫熱水器並將水溫設定至最低的熱度
    • 以圖示提醒患者水龍頭的冷熱水調較方向
    • 若使用浴缸,應安裝扶手及沖涼椅或坐板
  9. 防走失措施
    • 切勿單獨留患者在家
    • 把患者基本資料及家屬聯絡方法放進其隨身物品內;可用刻名手鈪或資料牌
    • 讓鄰居、管理員和附近商鋪店員得悉患者可能迷路,並告知他們聯絡家人的方法
    • 準備患者的近照備用
    • 在患者身上掛防走失器或定位電話

使用的輔助工具

  • 離牀警報器,當患者離牀時,便會鳴叫,及時通知家人
  • 可錄音的感應門鈴,提醒患者勿外出
  • 感應閃鈴或接觸式門戶警報器,提醒家人

如何紓緩「認知障礙症」患者和照顧者的壓力?

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受損,加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令照顧者需要協助患者編排較複雜的日常活動(如家人聚會,覆診安排),並承擔一些額外的責任(如財務處理,陪同覆診)。研究指出照顧者面對患者的轉變,普遍感到沮喪、憤怒和內疚,並出現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如雙方溝通減少、親密度下降等)。假如照顧者未有採取有效的減壓方法,部份人可能感到抑鬱、身體不適和經濟壓力。

 

一、照顧者不妨運用以下方法,紓緩照顧壓力:

  • 裝備自己
    可多方學習照顧方法,例如參與相關的講座或工作坊,參考網上資訊,或多閱讀相關書籍或單張等
  • 善待自己
    容許自己安靜下來,在家中歇一歇或小睡片刻;或到公園散步,享受一下大自然景物;享受一些娛樂活動,如看一場電影等
  • 多加肯定
    照顧者多肯定自己對患者所付出的關懷和努力,加強照顧患者的個人意義,相信自己的所付出的是值得而沒有白費
  • 壓力處理
    要紓緩照顧壓力,實踐健康生活模式至為重要。照顧者需保持良好睡眠習慣,維持均衡飲食,保持積極思想,練習鬆弛技巧,並且勤做運動
  • 情緒疏導
    照顧者亦要體諒自己同樣有情緒波動的時候,宜與可信任的親友傾訴,不宜過份壓抑情緒,或勉強自己事事呵護患者
  • 親友協助
    為免照顧者獨力承擔照顧患者的責任,出現「孤軍作戰」的狀況,照顧者可安排親友協助,如在日間陪伴患者,或將家務分工
  • 社區支援
    照顧者可鼓勵患者參與社區中心舉辦的認知訓練小組、講座或支援照顧者服務
 

二、鬆弛練習如何提升專注力?

不論「認知障礙症」患者或照顧者遇到壓力時,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會受到刺激而出現「作戰或逃走」反應。研究指出當人長期受壓容易令專注力下降,精神難以集中,令大腦負責學習及記憶的「海馬體」(Hippocampus)的功能受到影響。故此,學習有效鬆弛技巧,有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或照顧者改善專注,保持學習能力。

長期受壓的「作戰或逃走」反應:

生理方面 情緒 思想/認知
頭痛
心跳加快
肌肉收緊
血壓升高
消化不良
緊張
抑鬱
失去興趣
精神難以集中
專注力下降
思想負面
猶豫不決
     

「腹式呼吸」是其中一種有效的鬆弛技巧,針對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而設計,有助紓緩心跳及肌肉的張力。長期練習,有助加強副交感神經,令身體進入鬆弛狀態。練習「腹式呼吸」的步驟如下:

  •  先選擇較為寧靜的環境,坐在椅上或躺下皆可
  •  可將手放在腹部上,當用口呼氣時,感受小腹收縮
  •  當換氣時,慢慢放鬆小腹,空氣自然由鼻孔進入
  •  每天練習10-20分鐘
 尋求支援

當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變得嚴重或者照顧者感到難以處理時,照顧者應及早向家人、醫護人員、治療師或社工求助。

資料參考: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老人精神科《醒腦錦囊》

資料來源:智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