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健康護理專家

私家看護 private nurse home care 居家護理

《黑豹》男主角查特域克保斯曼病逝(Chadwick Boseman)8月28日不敵癌魔逝世, 終年43歲。家人發表聲明,指查特域克保斯曼4年前確診結腸癌,形容他是真正的鬥士,一直堅持不懈,帶來很多人喜愛的電影。

查特域克保斯曼年紀輕輕就因大腸癌離世,其實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於2015年,共錄得5,036宗新登記個案,當中超過九成患者年齡在50歲或以上。男性腸癌個案較女性為多,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3比1。

本港致命癌症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也在所有癌症中排行第二位。

大腸癌的預防方法很簡單:良好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和適當的篩選檢查可大大減低患癌機會。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

大腸結腸直腸肛門

分為結腸與直腸。我們的身體是由很多不同的細胞所組成。在正常的情況下,身體會自我控制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以確保各器官能正常運作。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有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為良性的

大腸內壁的瘜肉

唯亦有小部份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

大腸內壁的腫瘤

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未明,但據統計,以下類別的人仕較易患上大腸癌

  • 年過50
  • 家族中有人患過大腸癌
  • 本人或家族中有人患慢性結腸炎或結腸息肉
  •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而纖維攝取不足
  • 體重超標(BMI體重指標超過25)
  • 飲酒過量
  • 吸煙
  • 極少運動

大腸癌的常見徵狀包括: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
  • 無故體重下降;
  • 下腹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大便時有尚未排清的感覺;
  • 身體出現貧血徵狀: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

預防大腸癌的方法包括:

  • 進食足夠纖維:因高纖食物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便秘,將有害致癌物質排出體外;
  • 蔬果含有豐富維他命等抗癌物質,多吃有助防癌;
  • 減少進食紅肉;
  • 日常飲食低脂少油,以蒸、焗、烤代替煎、炸、炒;
  • 進行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 不吸煙、少喝酒
  • 適當的篩選檢查

5類食物易增風險

飲食習慣方面,「Nutri Life」註冊營養師楊盈希(Hayley)早前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經常進食以下食物,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1. 臘腸

  • 臘腸屬於加工醃製肉類,醃製過程中加入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有機會在腸道轉化為亞硝基化合物,有機會致癌。每日每多吃50克加工肉類(如2至3片火腿或3條香腸或1片厚午餐肉),增加18%患大腸癌的風險。
  • 一條臘腸含4茶匙油,屬高脂肪食物,過量進食會導致肥胖,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2. 午餐肉

  • 午餐肉同樣屬加工醃製肉類,有機會在體內產生致癌物質,1片約有3至4茶匙油,已達一日成人攝取上限的3分之1。
  • 由於午餐肉較常在香港人的飲食中出現,建議不妨在快餐店或茶餐廳改叫煎蛋或肉絲雞絲等較低致癌風險食材。

3. 紅肉(包括:牛肉/豬肉/羊肉)

  • 有研究發現吃紅肉多的人,明顯患大腸癌風險增加。目前研究方向推論高溫烹調(例如燒烤)紅肉所產生的致癌物質多環胺類和天然存在紅肉的物質例如其中的血紅素、亞硝基化合物,會在消化過程轉化為會損害腸壁細胞的物質,或會增加癌症出現機會。
  • 適量紅肉(瘦肉部位)可為身體提供鐵質、鋅質和維他命B12,有助提升免疫力和保持神經系統健康,因此不用完全避免進食紅肉,建議一星期建議不多於500克。此外,可用其他蛋白質來源化替紅肉,例如魚類、家禽、蛋 、海鮮及豆腐。

4. 酒精

  • 部份酒精飲品含有少量致癌物質--乙醛,酒進入身體後會製造更多乙醛。
  • 為減低酒精對健康造成的風險,建議女士每日飲用不多於1份酒精;男士每日不多於2份酒精。1份酒含14克酒精,即約一杯125毫升的小杯紅或白酒和1小罐300毫升啤酒,一星期至少有兩天不攝取酒精。

5. 含糖飲料

  • 長期飲用高糖飲品,有機會引致過胖或肥胖。肥胖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高危人士及出現上述徵狀的人士,應向家庭醫生求診,定期或盡快接受檢查,及早診斷和發現能提高疾病的治癒率。大腸癌相關檢查包括以下各項:
 
結腸內視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
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 是現時最有效檢查下消化道的方法。透過一支柔軟內視鏡能檢查整條結腸及迴腸末端。一般來說,整個檢查需時約10至45分鐘。
 
大腸鏡檢查是用於檢查整條結腸,而乙狀結腸鏡則只檢查直腸和結腸下部分。
 
大腸鏡檢查不但能檢查大腸腔內的情況,發現致病原因,還可以通過輔助儀器取活組織樣本化驗,甚至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風險及併發症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病人會感到腹部氣脹及輕度不適。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腹膜炎、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則很少會發生。一般來說,引起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是少於百份之一。但檢查後如出現腹痛、血便等情況,應立即求診。
 
這是一種診斷大腸疾病的X光檢驗。放射醫生會將一條管通入直腸,再將含鋇的顯影劑灌入病人體內,然後進行X光拍攝,以便檢測大腸腔的輪廓和腫塊,凹陷性的潰瘍因而可被顯影出來。
 
直腸指檢
醫生會 將穿上潤滑指套的手指由病人的肛門伸入至直腸內,指檢病人的大腸腔內是否出現腫瘤。
 
糞便隱血檢查
當消化道只有微量出血時,單憑肉眼是無法確認糞便是否帶血,此項檢查可從病人糞便樣本檢測出糞便是否有隱血。
 
若發現腫瘤,醫生可能需要替病人進行電腦掃描和其他造影測試。
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
外科手術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治早期大腸癌和少數已經擴散到肺或肝臟的大腸癌。近年部份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不但加快病人康復過程,更大大減低了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但並不適用於每一位病人。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 以増加治癒機會。有個別病人或需作臨時或永久性造口。

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率。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破壞癌細胞,主要用於直腸癌病人。而化學療法則是利用抗癌藥物去殺死癌細胞。 這些治療一般是在手術後才進行的。部份直腸癌病人則須要手術前進行,目的是令手術切除更容易進行。

什麼病人需要輔助治療?

  • 部份第二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或需進行輔助治療;
  • 第三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一般都需要輔助治療。
  • 第四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當所有察覺到的腫瘤及已擴散的腫瘤都已經切除,才會考慮輔助治療。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檢查
病人如需要接受內視鏡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止血、擴張及支架放置等,會提高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梗塞、出血的機會。

手術
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的病人,手術後若傷口癒合不良,有可能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手術後也可能因腸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症,也有可能出現排尿功能障礙。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輔助治療
放射治療與化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容易受到感染或出血、食慾不振、噁心和嘔吐、脫髮、便祕或腹瀉;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讓病人服藥後可減輕副作用的情況。

病人接受手術前後和康復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多一分認識和了解,有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定期覆診
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不同,接受的治療、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醫生會與病人商討,按病人情況與個別需要,制定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覆診安排。
 
定期覆診及檢驗能夠偵測和及時發現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診治,並治理其他因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加速康復,提高生存率。

造口
對於癌腫瘤位於直腸末端的病人,可能需要有暫時及永久性的造口。
造口專科護士會根據病人的需要,與病人一起選擇適合的造口用品,協助病人學習正確使用和護理方法

飲食:
應避免進食難以消化的高脂肪食物及對腸道刺激的食物,例如: 咖喱或辛辣食物。

資料來源:智友站